12月1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主办、研课教育集团(Neoscholar Education Pte. Ltd.)协办的“上海交通大学大零号湾论坛——分论坛: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长宁校区成功举办,同时,研讨会也开通了线上平台,共计约1400人参与了线上直播。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分会理事长、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方军,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胡艳丽,长江学者、教育部基础教育技术教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教指委主任委员顾建军,国家留学基金委原副秘书长、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前公使衔教育参赞王胜刚,教育部驻纽约留学服务中心原主任孙海明受邀出席。
来自全国四十余所知名学校及教育机构的近百余位领导、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外合作、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与跨学科融合教育展开深度探讨,旨在促进中外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国际化合作、打破学段壁垒,共同为跨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欣荣主持会议。
方军在发言中表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通过国际合作引进世界顶尖教育资源,尤其是汇聚全球优秀师资力量。他建议,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应积极利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尤其是通过引进来的方式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培育一流人才。
胡艳丽围绕“知识融合”与“技术融合”两大层面,介绍了交大在“AI+HI”赋能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与实践。胡处长认为,未来卓越创新人才要符合新时代需求,所需知识能力很多很新,通过积极探索AI+微专业促进在不同垂直领域深耕精进,让学生用很短时间获取前沿、交叉的核心知识,满足个性化发展追求。
顾建军深度剖析了跨学科内涵与教育实践。顾教授提出,通过跨学科的创新互动,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催生并深化其探究欲,拓展与创新其想象力,培育并发展其创造性思维,提升其在实践中的体悟与实操能力,以此实现学生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研课教育集团、CIS研究中心创始人萧邦平先生详细介绍了《AIS交叉学科研究实践项目》的意义、宗旨及核心特色。项目将通过与400余位国际顶尖院校在职教授合作,搭建新兴交叉学科、跨学科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旨在培养具有能够发现、提出和创新解决现实世界问题能力的人才。 发布仪式后,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William Burke-White与优秀学生代表分别作为师生代表发言。随后,发言嘉宾与现场多位专家学者及校级领导代表围绕跨学科融合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外教育交流合作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研讨会最后,王欣荣进行了总结。会议结合了教学改革经验和国家需求,对未来跨学科人才培养进行了前瞻性思考,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模式。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推动了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上的进一步发展。面向未来,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将持续加强国际协作、深化交叉融通,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培育交叉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