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长宁校区位于上海市法华镇路535号,占地约50亩,旧址为法华禅寺。她既没有徐汇校区的繁华,也没有闵行校区的广阔,但却仿佛是上海建埠、战乱、发展、繁荣的一个缩影。从法华古寺到现代高校,在此沉淀了说不尽的历史,走过了数不尽的风流人物!
禅寺渊源
“法华”一名取自《妙法莲华经》。该寺最初兴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历代多次重修。元至大年间(1308—1311年)和明宣德十年(1435年),曾两次修葺一新。清顺治五年(1648年)又重修。顺治七年,里人夏若时捐家产建满月阁,因以香楠木为材料,故又名香楠楼。乾隆十一年(1746年),寺院占地超50亩。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在法华禅寺满月阁存放火药,当年农历七月初二日发生火灾,满月阁化为焦土。
同治十三年(1874年),募资重建满月阁及东厢厅。寺前曾有高达3丈的木质灯竿,每逢庙会香期,竿上高悬塔灯数十盏,红黄绿色,随风吹动,灯火摇曳,附近居民扶老携幼,咸来观赏,可谓盛况空前。
过法华禅寺
清蔡眉山
万籁此中寂,到此心地清。
树交难辨色,鸟过不知名。
云气生禅榻,秋光冷佛灯。
无劳谈妙经,我已悟无生。
法华盛景
北宋末年,民宅、商肆以法华寺为中心向外扩展。沪上民谚云,先有法华镇,后有上海城。法华古镇自北宋年间便已初步成型,至明嘉靖年间,形成绵延三里的市镇,舟楫云集,客商蜂拥。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达官显宦都选择在此地建园,广种牡丹,至有“法华牡丹甲四郡”的盛誉,法华镇因此也被称为“小洛阳”。
上海著名画家罗希贤所绘《古法华镇图卷》,主要描绘清乾嘉年间李漎泾两岸法华古镇的繁盛风貌。图卷以法华禅寺为中心,描绘了三官堂、嘉萌堂、积谷仓、观音慈报禅寺(今新华路位置),北园、棣鄂阁、韦天祠、金家馆、乐惠茶馆(九十年代还在)等著名园林与建筑,还描绘了以殿春花墅为中心的牡丹种植情况,艺术还原了法华古镇舟桥相连、商业繁荣、人流如织的景象,堪称古代上海的“清明上河图”。
百年银杏
一百年前,法华禅寺进行大规模修缮,种下了百多年树龄的银杏43棵。而今,当年法华禅寺大雄宝殿之前的银杏仅存两棵,就扎根在交通大学长宁校区内。银杏又称“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故前人行善修福,积功累德,为子孙后代祈福佑安。
在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的精心看护下,这两棵百年银杏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已成为交大长宁校区的师生们驻足流连的打卡胜地。